实验一:操作系统的启动¶
在执行每一条命令前,请你对将要进行的操作进行思考
为了你的数据安全和不必要的麻烦,请谨慎使用 sudo
,并确保你了解每一条指令的含义。
1. 实验文档给出的命令不需要全部执行
2. 不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无条件执行
3. 不要直接复制粘贴命令执行
编译内核 ELF¶
与常规实验中直接将内核编译为二进制文件不同,而本实验需要将内核编译为 ELF 格式的文件,并将它存储在 UEFI 可以访问的文件系统中。
请阅读 ELF 文件格式 部分,了解什么是 ELF 文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 Rust 的编译目标、链接配置进行一些修改,这部分内容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你可以在 实验 0x01 参考代码 中看到进行这些配置的方式。
如何使用本次参考代码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项目代码的结构组织,本次实验给出的参考代码中包含了完整的文件结构。
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使用本次实验的参考代码 (路径为 YatSenOS-Tutorial-Volume-2/src/0x01
)进行实验,而不需要从头开始编写项目结构。
请将代码复制到你自己的仓库中并替换重复文件以进行实验,而不是在本仓库中进行。
请注意本次实验中的 Makefile
和 ysos.py
均有更新,并注意保留 assets/OVMF.fd
文件。
同时,自本次实验开始,采用工作区依赖的方式进行依赖管理,在根目录下的 Cargo.toml
中定义整个项目所需的依赖,并在 pkg
目录下的 Cargo.toml
中使用 workspace = true
的方式引用他们(详见参考代码)。
在 pkg/kernel/config
中,引用了 config/x86_64-unknown-none.json
的编译目标配置,该配置文件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
这个配置文件描述了 cargo
和 rustc
应该如何编译内核,这里指定了端序、指针长度、架构、链接器、链接脚本、目标架构等信息。具体细节留作读者自行探索。
"-Tpkg/kernel/config/kernel.ld"
指定了链接脚本的位置,该链接脚本描述了内核的链接方式,其基本内容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它描述了内核的入口地址为 _start
,并将此 ELF 文件对应的虚拟地址空间的起始地址设置为 0xffffff0000000000
。此外,它还描述了内核的各个段的链接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后续实验代码编写的便利,这里将内核的代码段、数据段、BSS 段等都设置为了 4KB 对齐。
实验任务
在 pkg/kernel
目录下运行 cargo build --release
,之后找到编译产物,并使用 readelf
命令查看其基本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 请查看编译产物的架构相关信息,与配置文件中的描述是否一致?
- 找出内核的入口点,它是被如何控制的?结合源码、链接、加载的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 请找出编译产物的 segments 的数量,并且用表格的形式说明每一个 segments 的权限、是否对齐等信息。
在 UEFI 中加载内核¶
经过上述的配置,内核将会被编译为一个 ELF 文件,下一步需要在 UEFI 程序中加载这个文件、准备好内核的运行环境,最后跳转到内核进行执行。这一过程中,这个 UEFI 程序所扮演的角色就是 bootloader。
实验在 pkg/boot
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功能实现:
allocator.rs
:为uefi
crate 中的UEFIFrameAllocator
实现x86_64
crate 所定义的FrameAllocator<Size4KiB>
trait,以便在页面分配、页表映射时使用。config.rs
:提供了一个读取并解析boot.conf
的基本实现,可以使用它来自定义 bootloader 的行为、启动参数等等。fs.rs
:提供了在 UEFI 环境下打开文件、列出目录、加载文件、释放ElfFile
的功能,你可以参考这部分代码了解与文件系统相关操作的基本内容。在后期的实验中,你将自己实现对文件系统的相关操作。lib.rs
:这部分内容定义了 bootloader 将要传递给内核的信息、内核的入口点、跳转到内核的实现等等。定义在lib.rs
中是为了能够在内核实现中引用这些数据结构,确保内核与 bootloader 的数据结构一致。main.rs
:这里是 bootloader 的入口点,你可以在这里编写你的 bootloader 代码。
同时在 pkg/elf
中实验提供了加载 ELF 文件的相关代码,其中也有需要你自己实现的部分。
这一个 package 将被 boot
和 kernel
共同引用,并用于加载内核和用户程序的 ELF 文件。你可以参考 Cargo.toml
来了解这一部分的依赖关系。
请留意代码中标注有 FIXME:
的部分,这些部分需要你自己实现。
此部分的核心代码任务被放置在 pkg/boot/src/main.rs
中,你需要按照下列步骤完成这一部分的实现。
加载相关文件¶
- 加载配置文件:加载配置文件,解析其中的内核栈大小、内核栈地址等内容。
- 加载内核 ELF:根据配置文件中的信息,加载内核 ELF 文件到内存中,并将其加载为
ElfFile
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为了方便你的实现,在 pkg/boot/src/fs.rs
中,提供了一些函数可供调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文件读取流程,你可以参考如下代码:
1 2 |
|
更新控制寄存器¶
x86_64
封装了一些控制寄存器的操作,你可以在 x86_64
crate 中找到它们的定义。
其中对于一些标志位的操作使用了 bitflags
宏进行实现,你可以参考 bitflags 了解它的使用方法。
更新寄存器的值时,可以使用 update
函数,以 Cr0::update
为例,这个函数的定义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它接受一个闭包作为参数,这个闭包接受一个 &mut Cr0Flags
的参数,你可以在这个闭包中对 Cr0Flags
进行修改,最后通过 Self::write
将修改后的值写入寄存器。
对于 Cr0Flags
的定义你可以在 x86_64
crate 中找到,它是一个 bitflags
宏生成的结构体,你可以通过 flags.insert
、flags.remove
等方法对其进行修改。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下,相关标志位的具体定义可以通过 IDE 跳转或查阅文档进行了解:
1 2 3 |
|
为了进行后续读取并映射内核 ELF 文件的操作,你需要使用 Cr0
寄存器禁用根页表的写保护,以便进行后续的内存映射操作。
映射内核文件¶
在成功加载内核,并禁用根页表写保护后,需要将内核的代码段、数据段、BSS 段等映射到虚拟地址空间中。你可以参考和使用 pkg/elf/src/lib.rs
中的 load_elf
函数来帮助你完成。
一些提示
physical_memory_offset
在配置结构体中,它描述了物理地址进行线性映射的偏移量,你可能会使用到。- 你可以使用
&mut UEFIFrameAllocator
表达式作为参数传递帧分配器。 pkg/elf/src/lib.rs
中的load_segment
函数需要你进行补全。请认真学习实验文档所提供的有关分页内存权限管理、内核 ELF 文件格式的内容,以便你能够完成这一部分的实现。- 阅读配置文件定义中有关内核栈的内容,利用相关参数来初始化内核栈。
- 别忘了将你修改过的控制寄存器恢复原样。
跳转执行¶
在将内核的 ELF 文件加载并映射到合适的虚拟地址空间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从而开始执行内核代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还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 退出启动时服务:通过调用
exit_boot_services
退出启动时服务,这样 UEFI 将会回收一些内存资源、退出对硬件的控制,从而将控制权交给内核。 - 跳转到内核:通过调用
jump_to_entry
跳转到内核的入口点,开始执行内核代码。
调试内核¶
依据调试教程的相关内容,搭建基于命令行的 GDB 调试环境。
作为实验的推荐调试环境,你需要配置好 gef
插件以进行更加灵活的二进制调试。同时利用 VSCode 进行调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鼓励你进行尝试,它将会作为实验的加分项目之一。
最后,你需要检验是否成功加载了内核:
- 使用
make build DBG_INFO=true
或python ysos.py build -p debug
编译内核,确保编译时开启了调试信息。 - 使用
make debug
或python ysos.py launch -d
启动 QEMU 并进入调试模式,这时候 QEMU 将会等待 GDB 的连接。 -
在另一个终端中,使用
gdb -q
命令进入 GDB 调试环境。使用
.gdbinit
方便你的调试过程以下是一个
.gdbinit
的例子,你可以将其放置在你的工作目录下,这样每次进入 GDB 调试环境时,它都会自动加载。请注意部分指令是gef
所提供的,详情请见调试文档。1 2 3 4
file esp/KERNEL.ELF gef-remote localhost 1234 tmux-setup b ysos_kernel::init
-
使用
c
命令继续执行,你将会看到 QEMU 窗口中的输出,同时 GDB 将会在断点处停下。 - 查看断点处的汇编和符号是否正确,使用
vmmap
和readelf
等指令查看内核的加载情况。
遇到了奇怪的问题?尝试更改 log::set_max_level(log::LevelFilter::Info);
来调整日志输出的等级,以便你能够观察到更多的日志输出。
实验任务
完成上述代码任务,回答如下的问题:
set_entry
函数做了什么?为什么它是 unsafe 的?jump_to_entry
函数做了什么?要传递给内核的参数位于哪里?查询call
指令的行为和 x86_64 架构的调用约定,借助调试器进行说明。entry_point!
宏做了什么?内核为什么需要使用它声明自己的入口点?- 如何为内核提供直接访问物理内存的能力?你知道几种方式?代码中所采用的是哪一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进行学习。
- 为什么 ELF 文件中不描述栈的相关内容?栈是如何被初始化的?它可以被任意放置吗?
根据上述调试过程,回答以下问题,并给出你的回答与必要的截图:
- 请解释指令
layout asm
的功能。倘若想找到当前运行内核所对应的 Rust 源码,应该使用什么 GDB 指令? - 假如在编译时没有启用
DBG_INFO=true
,调试过程会有什么不同? - 你如何选择了你的调试环境?截图说明你在调试界面(TUI 或 GUI)上可以获取到哪些信息?
UART 与日志输出¶
串口驱动¶
在 UART 串口通信 部分中介绍了 UART 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部分实验中,你将会实现一个简单的串口驱动,并将其用于内核的日志输出。
由于这是第一次进行驱动的编写,你可以在 pkg/kernel/src/drivers
目录下看到一个基本的代码框架,你需要完成其中的 uart16550
驱动。
在 pkg/kernel/src/drivers/serial.rs
中存放了串口初始化的相关代码,你所实现的 SerialPort
结构体将会在这里被调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更好的写法?
你可以尝试使用常量泛型(Const Generics)来实现对于不同端口的定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这样定义之后,你还需要适当修改上述 serial.rs
文件中的代码,以便使用这一泛型结构体。
被保护的全局静态对象¶
在 Rust 中对全局变量的写入是一个 unsafe 操作,因为这是线程不安全的,如果直接使用全局静态变量,编译器会进行报错。但是对于 “串口设备” 这一类 静态的全局对象 我们确实需要进行一些数据存储,为了内存安全,就会不可避免的引入了互斥锁来进行保护。
在 pkg/boot/lib.rs
中的 ENTRY
是如何被处理的?
在内核框架中,我们提供了两个宏来帮助你实现这一功能:
1 2 |
|
你可以在 pkg/kernel/src/utils/macros.rs
中找到这些宏的定义。
这两段代码将会被展开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这里使用了 spin::Mutex
来对 SerialPort
进行了保护,同时提供了 get_serial
和 get_serial_for_sure
两个函数来尝试获取互斥锁所有权,并返回 SerialPort
的引用。
spin::Once
声明了一个 Once
类型的静态变量,它的 call_once
方法接受一个闭包作为参数,这个闭包将会在第一次调用 call_once
时被执行,之后的调用将会被忽略。这确保了 SERIAL
只会被初始化一次。
spin::Mutex
是一个基于自旋锁实现的互斥锁,它的 try_lock
方法尝试获取互斥锁的所有权,如果获取成功,则返回一个 MutexGuard
,这个 MutexGuard
将会在离开作用域时自动释放互斥锁。
部分有关于“自旋锁”和“互斥锁”的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
上述代码通过 AtomicBool
类型的 compare_exchange
函数中的比较-交换原子指令尝试获取互斥锁的所有权,并在没有成功获取时进行自旋等待。
本次实验中,这部分不要求进行了解,只需要知道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即可。
你可以在 spin
crate 的文档中找到更多信息。
串口驱动的设计¶
在考虑 IO 设备驱动(SerialPort
)的设计时,你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 为了描述驱动的状态,需要存储哪些数据?
- 需要如何与硬件进行交互?
- 与硬件交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并发问题?
- 驱动需要向内核提供哪些接口?
以 uart16550
为例,在 x86_64
架构下,你可以在 Serial_Ports - OSDev 中找到它的相关资料,包括寄存器标志位的含义、寄存器的地址等等。
为了与串口设备进行交互,你需要存储一个设备端口的基地址,对于 COM1 端口,它的基地址为 0x3F8
。
在这一基地址的基础上,你可以通过偏移量来访问串口设备的寄存器,例如 0x3F8 + 0
将会访问串口设备的数据寄存器,0x3F8 + 1
将会访问串口设备的中断使能寄存器等等。上方链接中的资料中有详细的寄存器地址和偏移量的对应关系。
为了与这些寄存器进行交互,你可以使用 x86_64
crate 中的 Port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1 2 3 |
|
对于只读和只写的寄存器,你可以使用 PortWriteOnly
和 PortReadOnly
来从类型系统上防止误操作的发生。
- 偏移量为
1
的寄存器是中断使能寄存器,可以使用PortWriteOnly::new(base + 1)
操作。 - 偏移量为
5
的寄存器是线控寄存器,可以使用PortReadOnly::new(base + 5)
操作。
对于串口设备,其寄存器均为 8 位,你可以使用 u8
类型来进行读写操作。
串口驱动的实现¶
串口设备的驱动实现主要由初始化、发送数据、接收数据三部分组成。
参考 Serial_Ports - OSDev 中提供的如下示例代码,编写这部分驱动的 Rust 实现:
其中的
outb
和inb
函数的含义是向指定的端口写入一个字节、从指定的端口读取一个字节。
初始化¶
请在初始化的每一步中使用注释说明你的操作。若存在其他代码参考,请使用注释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
发送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
|
接收数据¶
1 2 3 4 5 6 7 8 9 |
|
串口驱动的测试¶
在 pkg/kernel/src/utils/macros.rs
中,你可以找到 print!
和 println!
宏面向串口输出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因此,按照预期,在调用 drivers::serial::init()
后,如果能够正常看到 [+] Serial Initialized.
的输出,说明串口驱动已经成功初始化。
为什么在输出时使用 get_serial()
获取串口?
在内核中,为了确保串口不会同时被多方“一起访问”,需要用互斥锁来保护串口的访问。
get_serial()
函数尝试获取串口的互斥锁,如果获取成功,则返回一个 MutexGuard
,这个 MutexGuard
将会在离开作用域时自动释放互斥锁。
然而,与 get_serial_for_sure()
更加强势,如果无法获取直接 panic,不留余地,这通常用于“必须获取到,否则是异常”的情况。
对于前者的情况,如果在已经获取了串口的互斥锁之后,依然尝试进行 print!
输出,将会导致对应的输出内容被忽略,因为串口已经被占用。
日志输出¶
为了获取更好的日志管理,我们将使用 log
crate 来进行日志输出,并将其输出接入到前文所实现的串口驱动中。
你可以在 pkg/kernel/src/utils/logger.rs
中找到日志输出的相关代码,你需要完成其中的 init
函数和 log
函数。
Logger
是一个 Zero Sized Types (ZSTs),在编译之后不会占用任何空间,它更像是一种类型标记,方便我们进行更灵活的操作。
在 init
函数中,你需要完成对 log
crate 的初始化,通过合适的日志级别过滤器来控制日志输出的等级。
在 log
函数中,你需要完成对日志输出的实现,你可以选择直接使用 print!
和 println!
宏进行输出,也可以通过判断日志级别进行不同的格式化、处理。
你可以使用 self.enabled(record.metadata())
来判断当前日志级别是否需要输出;也可以用 record.file_static()
和 record.line()
来获取产生这条日志输出的源文件位置;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的格式化、甚至将日志进行命令行着色,从而提高日志的可读性。
以下是进行最常规输出的例子:
1 |
|
Panic 处理¶
在拥有了日志输出的能力之后可以对 panic 进行更好的处理,以便在 panic 时输出更加详细的信息。代码中默认给出了一个 error!
的输出。
在 src/utils/macros.rs
中,你可以选择按照自己的预期修改 panic_handler
的实现。
PanicInfo
实现了 Debug
trait,在最简的情况下,你可以使用 {:#?}
来输出它。
思考题¶
-
在
pkg/kernel
的Cargo.toml
中,指定了依赖中boot
包为default-features = false
,这是为了避免什么问题?请结合pkg/boot
的Cargo.toml
谈谈你的理解。 -
在
pkg/boot/src/main.rs
中参考相关代码,聊聊max_phys_addr
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
串口驱动是在进入内核后启用的,那么在进入内核之前,显示的内容是如何输出的?
-
在 QEMU 中,我们通过指定
-nographic
参数来禁用图形界面,这样 QEMU 会默认将串口输出重定向到主机的标准输出。- 假如我们将
Makefile
中取消该选项,QEMU 的输出窗口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观察指令make run QEMU_OUTPUT=
的输出,结合截图分析对应现象。 - 在移除
-nographic
的情况下,如何依然将串口重定向到主机的标准输入输出?请尝试自行构造命令行参数,并查阅 QEMU 的文档,进行实验。 - 如果你使用
ysos.py
来启动 qemu,可以尝试修改-o
选项来实现上述功能。
现象观察提示
若此时启动 QEMU 的输出提示是
vnc server running on ::1:5900
,则说明 QEMU 的图形界面被启用并通过端口 5900 输出。你可以考虑使用VNC Viewer
来观察 QEMU 界面。这一步骤不做要求,如果自身环境实现遇到困难,可以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观察。
- 假如我们将
加分项¶
-
😋 线控寄存器的每一比特都有特定的含义,尝试使用
bitflags
宏来定义这些标志位,并在uart16550
驱动中使用它们。 -
😋 尝试在进入内核并初始化串口驱动后,使用 escape sequence 来清屏,并编辑
get_ascii_header()
中的字符串常量,输出你的学号信息。 -
🤔 尝试添加字符串型启动配置变量
log_level
,并修改logger
的初始化函数,使得内核能够根据启动参数进行日志输出。 -
🤔 尝试使用调试器,在内核初始化之后(
ysos::init
调用结束后)下断点,查看、记录并解释如下的信息:- 内核的栈指针、栈帧指针、指令指针等寄存器的值。
- 内核的代码段、数据段、BSS 段等在内存中的位置。
-
🤔 “开发者是愿意用安全换取灵活的”,所以,我要把代码加载到栈上去,可当我妄图在栈上执行代码的时候,却得到了
Segment fault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尝试利用
gcc
在 Linux 平台上编译一个简单的 C 语言程序,将其编译为 ELF 格式的文件,并尝试在栈上执行它,使它输出Hello, world!
。通过了解 ELF 文件格式、编译链接、内存分页等知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